工作一年了。數算一下這些時間的祝福,突然想到之前在臉書認真發文問說「讀大學真的有用嗎」。第一反應當然是覺得很荒謬很好笑,接著才驚覺到,我大學時期對於課業跟未來有多掙扎。
/
想當年每天都在苦惱未來要做什麼,到底要選擇完全沒興趣但勉強養得活自己的程式,還是有興趣但養不活自己的音樂;
想當年一個禮拜五天課,至少會翹三天。每堂課重修三次是基本,還延畢到每個學弟妹看到我都說我怎麼還在這,我只能開玩笑回說好課值得一修再修;
想當年為了不被雙二一退學還技巧性休學,因為成績太爛而不敢回家。結果後來回家拿給爸媽的第一個東西是休學申請書,換來的是他們憤怒、無奈到絕望的眼淚;
想當年甚至畢業了,都還有超過半年的時間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退伍之後每天都為了那不知道找不找得到的工作而痛苦。
如今,總算是找到還算不差的工作。當然工作跟薪資這種事永遠比上不足,但至少我很滿意現在的狀態跟氛圍,待遇也比我當初想像的好上不少。
/
感謝當初很多指導者跟前輩分享意見,這些都成為我很重要的參考。而讓我決定走這條路的最大動力,是我從「因為無法靠音樂養活自己,才退而當工程師」的心態,轉變成「因為喜歡寫程式,而選擇當工程師」。
再次回想起過去這些歷程,真的覺得要感謝神的太多了,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也很感謝想通的自己。
或許這段經歷可以幫助往後有同樣經歷或煩惱的人吧。如果有遇到對未來感到徬徨的學生,我非常樂意跟他們分享。
畢竟,自認為自己的故事聽起來應該還算是有點勵志。
(😍😢是什麼鬼,現在看覺得好尷尬😅。)

2019 年在 FB 發的文
一些該篇文的留言
松姐:
唸書是學習思考和研究的方法 ,也能有系統地學習、涉獵、觸及更多領域和層面。我牧會,唸大學和研究所學習的一切對牧會很有幫助。
儼哥回覆松姐:
比如說像松姊有一次以「能階」為比喻分享一些體會;雖然當時我第一次聽到這個 noun,不過可以瞭解到原來學習過的事物,不會只在課本上,生活中也能有所體會並得到學習~
謝哥:
我本來想要回的但是看到松姊的留言就可以不用了,因為跟我想講的內容是一樣的哈哈哈。
這邊我自己也分享一下我自己在唸書的時候對於奔跑的幫助:唸書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思考的邏輯還有很多做事情的方法,在做事情上面真的會明顯幹練許多,思考上也會變得更全面。
唸書有的時候不能只是以「我唸這個跟以後有沒有關係」做定論,而是在「我透過這個東歷程學到了什麼」。分享給你,一點淺見。
鍾哥:
非常認同松姐的觀點!
我去年去業界實習四個月深刻體會到自己大學和研究所學的科目幾乎很少用到,在業界很多需要重新學習。 體會到其實學什麼科目並不完全是重點(而是那個學科的訓練方式想帶給你的東西),重點是過程中學到的那個學科思考問題的邏輯與方法、研究方法、如何面對一個問題然後解決它、時間管理、執行能力、專注力、文字能力、組織能力等等,覺得不是表面看到的科目,反而是能力的栽培比較多。
另一個是覺得大學有收穫的點是,透過知識的學習更了解神的真理的價值。學到那麼多科目,才漸漸知道,其實人運用很多知識想要解決生活的問題,但是發現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似乎產生了更多問題,體會到,用人的層次看人的問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於是也開始深入想到底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到底如何解決?才了解話語其實是根本的答案,但我們需要透過了解一些基本的運作法則才能找出問題,然後透過話語的答案來解開。
【自己大學的經歷】
自己大學讀了五年,剛開始非常討厭那間學校和科系,於是都不讀書,但最終認真面對這個問題並向神禱告了。當時也開始聽話語,在過程中不斷詢問神我讀這間大學和科系的意義。結果竟然通過沒多久,馬上神就動工興起一個獎學金的神蹟(我是吊車尾根本不會有獎學金)。但一路走過來,是在研究所才完全解開讀那間大學的意義,甚至慶幸當時神讓我在那裏讀書。
不論在哪裡,我一直很相信一點:即便那個環境是不是我自己喜歡的,但是一定有神的旨意的關係,我才會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