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散步的時候,我在思考社群媒體的本質跟最初的出發點。雖然這個詞在最近幾年已經變成負面用語,但我並不認為它的本質跟出發點是不好的。
以下是我不負責任的字面解釋:
- 社群:人跟人之間的連結;
- 媒體:接收外界資訊的管道。
其實這兩個概念聽起來都很棒,只是當它們被無限擴張時,就開始變質了。
過多,讓好事情變質
人是群體動物,是需要歸屬感的,因此「人跟人的連結」是生活必需品。
但當我們過度依賴這種連結,甚至演變成沒有它就活不下去時,就衍生出許多問題:
- 已讀不回的焦慮感;
- 連吃個早餐都想發限時動態得到關注;
- 害怕錯過任何朋友動態,每一個小時就要上線檢查。
而「接收外界資訊」原本也是件好事,能夠讓我們了解生活圈外的世界動態。但當資訊量爆炸時,就變成:
- 每則新聞跟影片都在爭奪注意力,越來越腥羶色;
- 無意義的資訊和短影音蓋過了我們真正重要的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少用一點,讓禮物重回美好事物》
回歸初衷的替代方案
既然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現在卻已經變質。那麼我們是否能找到其他方式,來達到社群媒體最初的目的?
重新定義人跟人的連結:
- 把跟朋友的交情從網路上改成實體連結——少用訊息聊天,多約實體見面吃飯;
- 無法見面的國外朋友,偶爾透過電話聯繫感情,等他們回來時再約實體見面。
重新篩選資訊來源:
- 用 RSS 訂閱真正想追蹤的新聞來源
- 建立屬於自己的創作者和部落格清單
延伸閱讀:《演算法,不是你看什麼才推薦什麼》
純粹的快樂
科技越來越進步,我們的快樂指數卻似乎在走下坡。
或許,要回到十年前那種單純的快樂,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新科技,而是回到十年前的生活節奏——
「減少過量的人際連結、過多的外界資訊,讓這些本該美好的事物,重新回到最純粹的狀態。」
延伸閱讀:《快樂指數的 M 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