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某個朋友跟我說:
「我有看你寫的文章,不過寫得還蠻淺的。等到你之後多了一點社會歷練和工作經驗,應該可以寫得更深。」
我聽到這個回饋時,還蠻開心的,因為這蠻符合我當初寫這些文章的目的。
1. 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
網路上有很多討論神學、聖經的文章,很多都是幾千字以上的論文等級,其中也有很多「文言文的用字」。
他們都寫得很好,但對我這種「普通人」來說,真的太複雜了,看不下去。
當然,聖經的層次非常高。但如果網路上只有這麼艱難的文章,大概只有念過神學院的牧師,才能認識耶穌。
我希望也有更多像我這樣沒那麼聰明的人,能夠認識耶穌,所以決定用非常簡單的文字來解釋,希望連國高中生都能看得懂。
這些是我最近寫的神學相關文章:
如果你覺得我寫得太難懂的話,非常歡迎跟我說。
2.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被別人看到
我從好幾年前就想在網路上分享東西,但是拖到今年才開始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我怕被別人看到我的不完美」。
- 萬一有厲害的神學牧師,批評我的文章,怎麼辦?
- 萬一自己教會的牧師,批評我的價值觀,怎麼辦?
但是,人不可能有完美的一天。
甚至,當懂得越多,會發現自己其實越不懂。
因此,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被看到,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否則,我一輩子都沒辦法跟別人分享東西了。
讓自己變得更專業
當初,我就是希望透過固定產出內容,讓我在「寫文章」和「神學知識」上變得更專業。
但變得「專業」,並不是代表要把文章寫得很難,而是能夠把越難的概念,解釋的越簡單。
愛因斯坦:「如果你沒辦法向一個 6 歲小孩解釋一件事情,那你自己大概也還不懂。」
因此,我期許自己變得更厲害——「把更難的學問,解釋得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