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只贏《謝謝你看見我》這篇文章,覺得非常有共鳴。
裡面提到:
一句不吝嗇的讚美、一則發自內心的訊息、一種願意表達的舉動,就像細雨灌溉沙漠,讓某個人疲憊的心在一瞬間甦醒。
你以為那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話,對一個正在懷疑自己、快要撐不下去的人來說,那句話,也許就是他心裡最後的一盞燈。
——我們都可以成為那個說出「我看見你」的人。
開始學會主動稱讚
以前我沒有主動回饋別人的習慣,頂多就是受人幫助時說聲謝謝,或看到朋友完成一件大事之後恭喜他。但對於自己不認識的創作者,或像是不熟的朋友,我幾乎不太會主動給予回饋。
總覺得對方看到不熟或不認識的人的回饋會覺得很奇怪,又或者想說對方正在被一大堆事情跟訊息淹沒,不差我這一個回饋。
但發生了兩件事改變了我的想法。
1. 表演後意外的溫暖回饋
去年我編了一首歌,一位小有名氣的音樂人透過朋友聽到我的 Demo。據朋友轉述,她在聽到 Demo 時就稱讚我編曲的巧思。即便只是轉述,聽到這種回饋也很開心。
但更意想不到的是,發表這首歌的當天表演,她也有來聽。表演結束後,她居然又直接跑到臺上大力稱讚了我。
其實我跟她不算熟,頂多就是見面會寒暄幾句的點頭之交,但她的這些舉動對我影響很大。
我原本以為被有距離的朋友稱讚會顯得奇怪,但正好相反。正是因為有距離,當對方願意跨越這層距離來回饋時,反而會感受到更濃厚的溫暖。
延伸閱讀:《在背後偷偷稱讚別人》
2. 開始在網路上創作的體悟
自從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之後,看到那些真心的回饋,哪怕只是一兩句話也讓我非常感動。
透過他們的回饋,彷彿我的文字確實注入了對方的內心。這份共鳴,似乎讓原本素不相識的彼此,成為莫逆之交。
對回饋者來說,私訊、回饋、寄信也許只是三分鐘的時間成本。但短短的幾行字,卻能夠給予創作者繼續產出內容的巨大動力。這個 C/P 值非常高!
接收者的責任
可能有人會想:「我就很內向啊,不敢稱讚別人。」但我認為這無關內向或外向。
既然創作者花了這麼多時間產出內容,也確實在我內心泛起了漣漪——那麼回饋給對方,也是我們身為接收到這份感動的責任。
就像我在《基督徒想在網路上傳福音,卻害怕被酸民攻擊嗎?分享我怎麼初步克服這份恐懼》裡面提到的:
在網路上,負面的聲音特別大聲,而支持的人常常只是在心裡默默認同,這也導致我們誤以為世界上幾乎都是酸民。
因此,如果你有喜歡的創作者,應該多回饋讓他們知道。
於是我現在慢慢練習在得到各種幫助跟感動時,主動稱讚身邊的人,也透過留言或私訊回饋給那些創作者,甚至我也會直接寄 E-mail 給對方。覺得光是這樣做,就能產生更多正向的循環。
神奇的是,當我這樣回饋給別人時,自己也會得到很多力量。
為了自己創作
雖然前面一直在強調回饋的重要性,但身為創作者的健康心態,應該是為了自己創作,而不是為了別人。
我們應該把這種回饋當作可有可無的額外禮物。如果能得到當然很開心,但沒有的話我還是要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
創作者就像一去不復返的公車。我有我的路,也許中間會停靠,但絕對不會迴轉,會一直朝終點前進。
如果你願意搭上我這班公車、看跟我一樣的風景、去一樣的終點、甚至只是在外面幫我加油,我很開心也很歡迎。但如果你不願意上車,甚至中途下車,我還是會繼續走該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