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年前很不成熟時,認識我的應該都知道我有多不爽身邊的人。當時的日記和個人小帳的發文,清一色都是抱怨文。
不過,自從認知到自己的受害者情結,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把它們從內心中脫離出來之後,發現很有趣的事——
「當時,我覺得身邊的人都是壞人;然而最近,我卻覺得身邊的人都是好人。」
難道是因為我身邊的人變不同群體,還是他們對待我的方式有差別嗎?沒有,全都一樣。一樣的人、一樣的個性、一樣的溝通模式、一樣的日常聊天關心問候。
然而,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居然能把同樣的人、同一句話,描繪成兩種極端的差異。
同一句話的不同解讀
面對同一句話「你怎麼在跟 xxx(異性)講話」:
- 當我覺得對方是壞人時,我就會下意識地認為他是想要教育我,不要跟異性靠的太近;
- 但當我把對方當成好人時,我就會認為他就只是單純好奇我跟對方怎麼認識,一個純粹的聊天問候。
面對同一句話「可以請你做什麼事嗎」:
- 當我覺得對方是壞人時,我就會想說「平常不關心我,有需要的時候才來找我、利用我」;
- 但當我把對方當好人時,聽到這種話就像「可以幫我拿一下衛生紙嗎」,只是一個中性的請求。如果有空就答應;如果我剛好很忙,就有禮貌的跟他說沒辦法。
就算我今天被對方冒犯:
- 當我覺得對方是壞人時,我就會覺得他就是想來找碴,自然也不想溝通;
- 但當我把對方當好人時,我就會知道他的本性不壞,只是單純溝通模式上的問題。我想他也很想知道我的真實想法,所以我選擇跟他說這個語氣跟說話方式會冒犯到我。
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當然我不敢說每個教會都一樣,但我蠻肯定自己所在的教會超過 95% 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至少我不用擔心他們會來騙我錢、不用擔心禱告到一半有人拿棍子打我、或有人一心希望我下地獄。
說到底,當初我口中說的壞人,不過也就是關心我怎麼沒去聚會、關心我怎麼沒發什麼動態、問我能不能幫忙做事。頂多就是頻率比較高,或是剛好在我不想講話的時候打擾到我而已。
但我當時沒有講出來,而是一直悶在心裡,累積到最後就爆炸了。如果我當初選擇禮貌的跟對方講說有點關心過度,需要自己獨處一段時間的話,我想對方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我之前也有寫過一篇文《其實,教會的人沒那麼壞》,歡迎點進去看。
把身邊的人當自己人
的確,在教會的我們一定有很多需要修造的地方。尤其當我們擁有像神和主如此完美的模範在前面時,對自己跟對彼此的標準肯定又更高。
但,我認為超過一半的碎念導火線,只是彼此之間的溝通方式、或對彼此的期望差異而已。
又或以我的例子來說,是我先入為主把對方當成敵人了。當我把對方當敵人,就算他想請我吃晚餐,我可能還是會想說他是不是在食物裡面下毒。
當然,一定也有真的無法溝通、情緒控管問題、或是價值觀差異太大的情況存在。但,我們至少可以盡到責任分擔:不要恨人、詛咒人,而是為自己跟為對方禱告悔改。
或許就像神和主已經先包容我們,給我們機會,現在就換我們來給別人機會吧。畢竟,大家的應該都是以和睦的理想世界為目標。
(小插曲:之前透過文字寫太多抱怨了,感覺現在應該要多用文字來見證跟寫一些好話,洗一下之前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