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個月前我就已經把 FB 跟 IG 從手機刪掉,但後來我還是一直用電腦登入,甚至會每幾分鐘就上去看有沒有什麼新動態。
但這樣我根本沒有得到因為刪掉社群媒體應有的收穫,反而只是換個形式做同樣的事情。
我發現自己會想一直上去看社群媒體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無聊、怕孤單」:
- 因為無聊,所以想去看各種影片來填滿空白時刻。
- 因為孤單,所以想去看朋友的動態。就算只是沒意義的一兩行文字,也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
最近看到「Wen 的生產力實驗室的文章」才發現,原來無聊是好事。尤其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無聊更是難能可貴的感受。
大家都不喜歡無聊
無聊很難受。也正是因為無聊,我們才會找事做,大腦才會找東西想。
很多創作的靈感、道理的體悟,都是在無聊的時候,大腦才有辦法想這些東西,就像夜深人靜是很多人靈感爆發的時候。
然而,隨著社群媒體、演算法、即時按讚和留言的風氣盛行,我們漸漸把原本能夠沈澱的時刻,用即時的多巴胺來填滿。這讓我們越來越不耐無聊,進而讓注意力下降、創造力流失。
我們要用什麼興趣定義自己
無聊、空閒的時刻,是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培養興趣的時刻。
當我們用社群媒體、短影音來填滿這些時刻,其實我們等於把這些東西當作我們的興趣。
我可不想要哪天跟別人介紹自己時說:
「我的興趣是躺在床上滑短影音、滑限時動態、害怕被已讀不回。」
比起這樣介紹,我更希望我用來定義自己的興趣是:
珍惜無聊的時刻
無聊,正是我們富有創造力、可以培養興趣的時刻,別把這麼珍貴的時刻拿去被演算法跟 FOMO 轟炸。
希望以後比起說「因為無聊所以我又載回 IG」,我能夠說「因為無聊,所以我寫了這首歌,現在也才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
這篇文章的核心想法是昨天下午去咖啡廳,傍晚去國父紀念館散步時想的。
結果晚上不滑社群媒體,我居然在一天晚上就把拖了一個月沒整理的房間地板整理完了,感覺真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