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講到《放棄當全職音樂人,決定當工程師的原因》,這篇我想繼續分享一些「決定當工程師,沒有當全職音樂人」的好處。
1. 可以不只做音樂
不無聊
我想你一定很常有「做音樂做到很無聊」或是「沒靈感」的時候。當你從早到晚全部都是音樂,有時真的會懷疑人生,就整天呆坐在那邊。
雖然你可以寫歌膩了跑去編曲,膩了之後再跑去混音,或者乾脆去聽一些其他風格的歌增加靈感。但這些全部都在「音樂」的範疇,對我來說,真的躁到不行。
像我現在的生活:程式寫膩了可以去做音樂;做音樂膩了可以去寫文章。我還蠻喜歡這樣的模式。
多種成就感來源
當我有音樂之外的工作,我的成就感不只可以從音樂而來,還可以從我的工作技能而來。
如果一個人總是得不到成就感,那他的心理健康肯定會出問題。
當你的音樂還是初創階段:
- 你的粉絲人數、按讚留言人數肯定不多。
- 你跟客戶談的價錢不多。
- 你離你的目標、夢想地位還離很遠。
這些東西都是必經的過程,但如果你的成敗、自我價值全部都放在「音樂」上,你會把這個本來就漫長的過程,放大好幾倍。
還能喜歡音樂
全職做音樂,聽起來好像是用熱愛的事情填滿自己的時間,很浪漫,但並不是如此。其實大部分,可能都不是在做音樂。
你可能要花一大堆時間在行銷、研究 IG 演算法、跟客戶溝通。這些事情,可能會讓你對音樂的熱愛程度降低。更不用說,你可能還要花一大堆時間跟心力在焦慮說:「我的下一餐在哪裡?」
這時候,做音樂可能對你來說是個焦慮跟麻煩;但對上班族來說,音樂是他下班之後很期待去做的事情,也是他的休閒娛樂。
2. 別人看待你的標準比較低
- 當你是一個音樂人,別人就會用「職業音樂人」的標準看待你。
- 當你是一個工程師,別人就會用「業餘音樂人」的標準看待你。
如果你今天做出一首 70 分的歌,而且你覺得你做得很好,期待得到別人的稱讚時:
- 別人對職業音樂人的標準是 80 分,所以不會覺得你很厲害,甚至誇張一點的可能還會批評你說:「你跟那些專業的做的也差太多。」
- 別人對業餘音樂人的標準是 40 分,所以他會覺得你厲害到不行,不斷誇獎你。甚至還會說:「明明你只是個工程師,但你做的音樂跟專業的成品沒差多少!」
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這種稱讚代表「被看不起」,我曾經也是這樣想。但,當你做出一首歌,得到多數的是批評或是稱讚,這應該多少會「影響你繼續做音樂的動力」吧。
3. 經濟穩定不只是錢,更代表心理健康
經濟穩定當然很重要,每個想走音樂的人都知道,我當然也知道。不過現在的我看待「錢」,跟還沒出社會時思考的角度不太一樣了。
還沒出社會時,我想說「經濟穩定」主要會影響的就是「生活品質、未來結婚生子」等。大不了我就吃便宜一點、房間小一點、不生小孩,但是我朝著我的夢想前進,很浪漫。
然而現在對我來說:
「經濟穩定」更代表的是:安心感、心理健康。
因為經濟穩定,所以我不用每天面對一大堆焦慮:
- 「我現在的存款夠不夠我撐到下個月?」
- 「錄音介面感覺需要升級,不升級的話會被客戶嫌,接不到案子。但是我只剩 20000 塊了,如果砸下去我就沒錢吃飯。」
- 「我房間的冷氣壞了,但我真的沒錢修。在 35 度的房間還帶著耳罩式耳機,到底怎麼做音樂?而且我還不能開電風扇,不然錄音會有雜音。」
心理健康,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甚至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心情不好,活不久;心情不好,可能影響到跟朋友的相處;心情不好,做出來的音樂也不好。
當初決定全職做音樂是為了「快樂」,結果現在全職做音樂反而讓你「不快樂」,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做呢?
4. 我的工作技能可以累積
我有一些全職做音樂的朋友,他們都有打工,像是:
- 早餐店店員
- 咖啡廳店員
- Uber Eats 之類的外送員
- 音樂教室老師
- 樂器行店員
既然都要全職做音樂了,還是得去打工。那我與其一天花個 4-6 小時,做一份月薪兩三萬塊的工作;我不如一天花 8-9 小時,做一份月薪四五萬塊的工作。
況且,這個工作技能還可以累積,薪水搞不好還可以再往上漲。
結論
做音樂不是目的,快樂才是目的。
如果做音樂反而讓你不快樂,那我真的不推薦你繼續做不快樂的事情。不過,還是那句老話:這是你的人生。
我不是要鼓勵你放棄音樂,我是要鼓勵你走你真的想走的路、會讓你快樂的路。
如果走音樂會讓你快樂,那就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