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訂閱人數、粉絲人數

百萬 YouTuber 越來越多、百萬 IG 網紅越來越多,感覺跟他們相比自己好沒價值?

看了「Wiwi 的 KPI 文章」,讓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值得在意的 KPI,以及自己該用什麼東西來當作「價值評量指標」。

常見的價值評量指標

這些是網路內容或商家拿來當作價值的最常見指標:

  • YouTube 有幾萬人訂閱。
  • 歌手 MV 有多少觀看次數。
  • Google Map 有幾顆星和多少的評價。

但不只是這些,很多人也都會把類似的東西當作自己信心和價值的來源,像是「Instagram 大帳有多少人追蹤、多少讚、多少個留言」。

其實這些數字最原始的狀態是好的。就像一家餐廳如果越好吃、服務越好,就應該會有越多人給予評價、越多人去吃;一個影片製作的越好,就應該有越多觀看次數;一個創作者的內容越好,就應該有越多人訂閱。

但這些數字的價值漸漸被放大,大到超越本質價值,就導致了以下文化:

  • Facebook 的讚友文化(可能沒多少人聽過,但十年前在國小國中生之間非常流行)。
  • Google Map 打卡和五星評論,就送一盤肉。
  • 花錢買 YouTube 觀看次數、訂閱人數。

隨著這些「花錢買數字」、「為了提高數字而特別做些什麼」的文化興起,數字的參考程度越來越低。就像一個餐廳網路評價很高可能只是因為他有很多請客人評論五顆星的活動、一個影片觀看次數很高可能只是他花錢買觀看次數。

更恐怖的是,這個文化不只是在網路內容及商家中發生,甚至改變了人們對於自己以及對於他人的「價值評量指標」。

一個人、一個事物的價值應該來自於他們的本質,但是當這個指標轉移成「外在數字」,這就相當於我們的重心漸漸脫離了「本身價值」

為什麼這些訂閱人數、觀看次數會這麼容易被當作指標?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 數字一目了然,容易成為指標。
  2. 數字有高低之分。

數字一目了然,容易成為指標

數字,就是公開透明、一片了然。這篇貼文、這個影片,擁有多少「數字」,不用多加思考或認識就可以知道。

不只是我們看自己的指標一目了然,別人看我們的同樣也是,這也導致我們會去擔心別人怎麼看我們的「數字」,而不是別人怎麼看我們的「本質」

人都是需要其他人的認同,只是比例多寡以及對象篩選的問題。但是,到底需要他人認同的指標應該要是什麼呢?

以我的想法而言:

  • 如果今天有個不認識的人問我朋友說我是怎麼樣的人,我應該會希望他回說我是一個很聰明、會認真待人之類的人,而不是回說我是一個 IG 追蹤五萬的人。
  • 如果今天有人想要宣傳我編曲的作品,我應該會希望他介紹裡面的編曲細節巧思,而不是很粗淺的說這是一首 20 萬人按讚的歌。

我們需要別人的認同,但我覺得需要重新去定義「自己想被認同的指標」。

數字有高低之分

數字的一大特性就是它有「高低之分」,它本身就代表分數。

連小孩都知道 2 > 1,30 萬 > 15 萬,200 萬 > 90 萬,更何況是大人?甚至我們可以說數字本身「客觀」的,比「外表」、「影片縮圖」、「文章標題」等來的清楚,畢竟這些多少帶有一點「主觀成分」。

與其說這個高低之分是個缺點,我會把它定義為「特性」,畢竟要把這個特性用在哪裡,完全是自己決定的。如果我們把它用在評量價值的分數,那或許是件壞事,但我們可以用它的特性來變成優點。

為什麼訂閱人數這麼一目了然,但是人的幸福、開心指數卻這麼抽象?因為這種東西太抽象了。

如果把數字用在「自己想被認同的指標」,或許能讓它變成優點。

例如:我今天的開心指數是 80 分,我擁有這個婚姻的幸福指數是 90 分。

當這樣做時,那些抽象卻重要的指標就能變得具體,我們也能重新把重心轉向這些重要且「具體」的指標上。

使用 Hugo 建立
主題 StackJimmy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