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雅瑄《2023 日常紀錄#2》這篇貼文的一些句子,讓我很有感觸:
「以紀錄來代替創造,試著去記下每天你經歷的、你真心感到有趣的事物。這些事情可以讓你成為你。」
我的經歷成為了我
現在的我,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是從無數個經歷發展而成的。
人生中的每一次體驗、每一段學習,持續塑造著我的價值觀、世界觀、愛情觀。這些累積起來,就成為了現在的我。
我接下來的每一個決定,看似是當下的自由選擇,其實不過是從過去人生的資料庫中,擷取出最理想的選項。
我以為是自己選擇喜歡的工作、喜歡的信仰,但仔細想想,這些選擇也都只是過去的經驗和思想自然導向的結果。
創作,重新組合
身為一個創作者,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寫出的文章、編出的音樂,都是把腦海中的資料庫重新組合而成的。
不在資料庫的東西,是無法憑空創造的。
這也意味著,如果我想創作出某種風格的作品,我應該要多接觸、吸收那類型的內容,並且把它們內化成我的資料庫。有一天,我就能把這些素材重新排列組合,「創造」出屬於我的新作品。
延伸閱讀:《我的文章寫得很淺》
選擇好的養分
我很喜歡「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
如果我想成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或許我現在應該少看演算法推送的聳動內容、搏眼球的短影音,而是選擇那些能讓我沉澱的文字、啟發我思考的觀點。
延伸閱讀:《停用一週的社群媒體帳號後......》
我,也會成為別人的一部分
我很喜歡柯文哲常在演講中說的:
「A 如果大於 1,A 的 N 次方就是無限大;A 如果小於 1,A 的 N 次方就會趨近於 0。」
既然我所看的、所聽的會成為我;那現在我所寫的每一篇文章、講的每一句話,也會成為別人的一部分。
如果我能在吸收的基礎上,再多分享一些正面的能量或觀點,或許能促進這個正向循環,進而發展出更好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