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看重自己,也看重對方

好的關係,不是維持和平,而是雙方都能表達真實的感受。

在「迺哥介紹《一路愛到底》這本書的影片」裡面,我得到了蠻多收穫。

裡面提到了三種不好的溝通方式:被動型溝通、攻擊型溝通、被動攻擊型溝通;以及好的溝通方式:自主型溝通。

1. 被動型溝通

這類人的想法是:「你很重要,但我不重要。

在溝通時,他們會隱藏自己的想法或委屈,對方說什麼都好,怕自己提出意見會被討厭。

雖然看似這好像是為了「和平」,但其實這類人是說謊的膽小鬼。

他們把「保護自己」看得比「幫助彼此」更重要;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謊稱說自己沒有任何想法。

這種溝通方式沒辦法讓關係變長久。當內心被這些恐懼填滿之後,他們可能會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去終止這段關係。

一些常見的例子:

  • 男朋友或女朋友交往時,一方說什麼,另一方說明明有意見,卻還是說都好。
  • 在教會被指導者教育時,明明被誤會,或不同意對方的想法,卻還是默默點頭。

2. 攻擊型溝通

這類人的想法是:「我很重要,而你不重要。

這種人就像暴龍,是講話最大聲、也最恐怖的人。而暴龍身邊,通常都是山羊,因為山羊不會反抗。

一些常見的例子:

  • 主管想講什麼就講什麼,絲毫不管下面的人的心情,反正自己講出來的東西最重要。
  • 教友被牧師冒犯到,就一股腦地說牧師怎樣怎樣,也不聽對方的解釋。

3. 被動攻擊型溝通

這類人是「被動型溝通」和「攻擊型溝通」的綜合。他們是高手,會用輕微但卻非常具殺傷力的方式來攻擊別人。

例如別人有哪裡惹他不爽時,他就說:「算了,不溝通了,反正像你這種人是沒辦法理解我的心情的。」

他看似想要「被動」地避開這場戰爭,實則使用反諷的方式「攻擊」對方。

4. 自主型溝通

這類人的想法是:「你很重要,我也很重要。

因為我很重要,所以我選擇將我內心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因為你也很重要,所以我講出來的東西只是我自己的解讀,我也想聽聽你的看法。

如果我們現在沒辦法好好溝通,那沒關係。我們可以過一段時間,等到我們雙方都準備好的時候,再來健康地溝通。

自我檢討

我從高中開始,就很常對教會的指導者有意見。當他們對我指指點點或要教育我時,我通常也不會表達我的感受。

我覺得一開始的我屬於「被動型溝通」。因為覺得對方信仰資歷比較深,所以覺得都是我的錯,不敢反抗。深怕反抗了就是犯罪,於是每次都把冤枉的心情往肚子裡吞。

到了大學之後,我漸漸變成「被動攻擊型溝通」。雖然我沒有真的在溝通時攻擊他們,但是我私下會跟別人抱怨說:「好啊,反正他們就都覺得他們是對的,看不起我們年紀比較小的人。」

我覺得這兩種模式都很不健康。當我一直把這些委屈、不爽的心情往心裡吞,內心變得越來越壓抑,導致最後自己主動斬斷了很多關係。

轉換溝通模式

隨著越來越了解自己之後,我覺得之後可以用比較成熟的方式溝通了。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我會跟對方說:「嘿,我覺得你這些話讓我感覺有點被冒犯,我的想法是這樣。不過或許你沒有這個意思,所以我也想聽聽你的出發點。」

當我這樣講時,雙方都不會把情緒憋在心裡。也可以透過健康地溝通,讓這段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溝通的目的,是交換內心真實的感受。

溝通,不是為了一方說服另一方。如果是這樣,那就代表有一方一定會輸掉。

我很重要,你也很重要,所以我們彼此都要是贏家。

較新一篇 社群媒體帳號可能會不見,但個人網站不會
較舊一篇 如果薪水不夠用,還要十一奉獻嗎?
使用 Hugo 建立
主題 StackJimmy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