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不是抹煞自己的原始個性

講到改變,我們通常想到的就是改掉不好的個性。但,今天我想從別的角度來切入。

沒有所謂不好的個性

我認為沒有所謂的「好個性」跟「不好個性」,只有個性特質衍生出的「正面表現」跟「負面表現」。

很多看似好或不好的行為,其實都源自同一種個性特質。

以我自己「心思細膩」為例:

  • 負面表現:高敏感、容易生氣、沒事擔心自己是不是沒人愛
  • 正面表現:細心、有同理心、能夠共感神和主的心情

以「目的導向」為例:

  • 負面表現:沒有明確目標時容易失去動力
  • 正面表現:一旦決定目標就執行到底

因此,與其用「好個性」或「不好個性」來定義,我更偏好用「特質、特色」來描述每個人獨特的個性。

延伸閱讀:《你是高敏感的人嗎?心思細膩如何成為我的強大武器

改變,不是要抹煞個性

既然每種特質都會產生正面或負面的表現,如果我們完全抹煞某個特質,就相當於也把它的正面表現也一併消除了。這或許不是明智的做法。

因此,我認為所謂的改變應該是:

  1. 控制主要特質的負面表現
  2. 強化主要特質的正面表現
  3. 開發非主要特質的正面表現

實際應用:感性與理性

以最通俗的「感性」和「理性」來舉例:

  • 感性特質可能產生「負面的情緒化」和「正面的同理心」
  • 理性特質可能產生「負面的冷漠」和「正面的邏輯清晰」

對於一個天生感性的人,或許該做的不是抹煞掉自己的感性,成為冷血的理性機器,而是:

  1. 學習控制感性的情緒化傾向
  2. 強化自己感性的同理心優勢
  3. 開發理性的邏輯思考能力

至於天生理性的人,該做的改變可能是:

  1. 學習讓自己不要冷漠
  2. 強化自己的邏輯思考
  3. 開發同理心跟共感情緒的能力

這樣不只改掉了自己的「缺點」,還能保有自己原始的「特質」,成為更完整版本的自己。

延伸閱讀:《有邏輯的感性人

我請 AI 畫了兩張圖,希望能把這個概念講的更好懂一點:

不好的改變:抹煞自己的特質
好的改變:只改變負面表現,保留特質的正面表現

下次想到「改變」時,與其一股腦地把某個行為抹煞掉,或許可以先思考這個行為背後反映的是什麼特質。接著,學習把這個特質發揮在適當的地方,而不是連根拔除。

較舊一篇 如果愛是感覺......
使用 Hugo 建立
主題 StackJimmy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