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我念的是資訊科系,但我同時擁有「靠音樂養活自己」的夢想。
正常人都知道只要穩穩畢業、當工程師,我再藉著穩定的經濟基礎,去支撐做音樂的夢想,就不愁吃穿。
但,天才總是不走正常路。
那為什麼我當初想當全職音樂人,而不當高薪工程師?今天我想來分享一些我當初的想法,以及我後來怎麼說服自己。
💡 聲明:我打從心底佩服所有靠音樂吃飯的人,這是我走不了的路,所以我才選擇脫離出來。
1. 我不喜歡寫程式
雖然我也知道當工程師薪水很好,但是我就是「討厭寫程式」。
而我當初的想法是:如果我要做我討厭的領域的工作,那我絕對做不久,我也不會想在這領域上精進自己。
我認為我當初的想法,並沒有錯。所以我的解決方式並不是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而是最簡單的方式——「讓自己喜歡寫程式」。
(詳情請見《我開始喜歡寫程式的原因》這篇文章。)
2. 不做音樂工作,好像代表我是音樂的失敗者
當時的我覺得,如果我去當了工程師,好像代表我沒辦法靠音樂養活自己,很遜。
其實我知道這個想法是錯的,不過當時就是會這樣想。
我覺得會有這個想法,一部分是因為我內心深處沒什麼自信,所以想透過「優越感」來肯定自己。
在我的想像中:
- 如果我跟別人說自己是「音樂人」,聽起來就很酷。
- 如果我跟別人說自己是「工程師」,聽起來就很普通。
還好我最後沒有成功當上全職音樂人,不然我很有可能會成為那種「看不起別人只把音樂當副業」的爛人。這真的是非常不好的想法。
現在我的想法是:
如果我可以同時當工程師,又同時做音樂的副業,那這樣不是比只做音樂更厲害嗎?
3. 如果一天花九小時在別的工作上,我的實力沒辦法比全職做音樂強
我覺得這個的確是事實,沒什麼好反駁的。
不過我可以提供一些其他角度的想法:
- 雖然全職做音樂可以比兼職厲害,但兼職做音樂也還是能做到一定水準。
- 「實力強」固然重要,但或許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 實力到了一定水準之後,80 分跟 90 分的差距沒那麼大。
- 更重要的可能是「行銷、創意、溝通能力」等等跟音樂無關的實力。
所以的確,做非音樂的正職,很有可能在音樂實力上會比較弱;但同時,你也有可能訓練到「在音樂路上成功」所需的更重要技能。
4. 想沉浸在音樂人「痛苦的浪漫」
我覺得很多音樂人給我一種感覺:
在這條音樂路上,我們都很辛苦,但我們做自己熱愛的事。音樂成為我們的救贖,並且我們也正在為了夢想奮鬥。
我曾經覺得這份「辛苦」聽起來很「浪漫」,我也想要一起感受這個心情。
但當我抽離出來看,其實我覺得這份「辛苦」並沒有必要。「辛苦」雖然看起來很「浪漫」,但其實我完全沒必要去感受這份「辛苦」。
我完全可以做一份穩定收入的正職,然後在下班時間去做音樂。
當然,這個辛苦的確可以成為成功的動力。我認為,這也是很多音樂人成功的原因。正是因為浪漫的夢想和辛苦,所以會更努力。
然而現實的是,我們以為「只要辛苦就可以成功」的理想,並沒有那麼理想。
只要辛苦就可以成功?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辛苦」之後迎面而來的是「成功」,是因為只有「成功」的人才會出現在我們視線範圍。
然而在音樂路上,可能大部分的人,在「辛苦」之後迎面而來的是「無盡的辛苦、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不知道會不會有成功的一天」的焦慮。
只是,在一百個痛苦的音樂人中,其中一個「剛好」成功了,然後「剛好」被我們看到了。剩下 99 個,都是我們看不到的。
自己想走的路,自己想清楚就好
雖然我上面一直在說「全職做音樂的不好」,但這單純只是我個人的選擇。
如果今天有個後輩跟我說他想走音樂,我會支持,完全不會阻擋他。這本來就是個人的選擇,自己想清楚就好。如果他是下一個周杰倫,我阻擋他走音樂不只害了他,還害了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
我能做的就是:把身為一個曾經掙扎過、思考過的見解提供給你當作參考。至於在交叉路口要選擇走哪條路、要怎麼樣思考,就交給你囉!
畢竟,這是你的人生。
(而且,我自己就是因為當初被反對走音樂,所以更有那種「你越反對,我就越想這樣做」的叛逆心理。)